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关于开展首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工作的通知
集团各成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文件精神,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经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决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目的
服务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申报、优中选优、考核认定、示范引领”的总体思路,面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总体安排
(一)遴选立项。学校根据遴选范围和立项条件自愿申报,填写《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向职教集团提交申报材料。职教集团组织专家评审,公布立项建设名单。
(二)培育建设。各立项学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实行过程监控。
(三)验收认定。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职教集团统一组织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四)成果推广。总结各单位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兄弟院校和行业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建设原则
(一)全面创建,严把质量。各职业院校积极组织团队建设,集聚优质资源,探索建设模式,创建示范团队。注重过程培育,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院校优秀教师与行业企业导师相融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三)择优遴选,示范引领。服务新时代行业改革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优中选优,严把入口关。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以点带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能工巧匠担任技能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每个专业领域超过1所学校立项的,由所有立项院校成立该专业领域创新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共同体各方协调讨论建设任务分工,建立协作机制,报职教集团秘书处备案。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标准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共建高水平教师培训培养基地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切实提高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遴选立项
(一)遴选范围和申报数量
根据职业院校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专业基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全面和特色相结合,面向职业院校的专业,择优遴选若干个团队建设立项单位。原则上各高职院校申报团队数量不超过本校专业总数的10%。
(二)立项条件
1.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在德育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骨干成员由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分别占30%以上。
3.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
4.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级或行业以上奖项,参与申报或优化专业设置、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参加院校间巡讲或举办专题报告,承担行业规划教材编写、省级或行业以上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
5.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职教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承接过国家或地方、行业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中国(或省)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专业、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重点建设专业、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的优先。
6.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学校高度重视,由学校领导牵头成立团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充分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能够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健全。
六、其他事项
1.材料报送。申报院校按要求填写提交《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附件1)、《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荐汇总表》(附件2)和标志性成果相关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应编写明细单)。
2.申报时间及立项。申报院校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决定通过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平台开展资料的上传、评审等有关工作(平台网址、各学校账号、操作指南另行通知)。
纸质申报材料(含佐证材料)一式2份,加盖学校公章后于10月31日前邮寄至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拟11月上旬组织专家评审,在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运城校区)召开项目立项与研讨会(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 人: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刘泽云
联系电话:15003590929
联系邮箱:sxsyjwc@126.com
材料邮寄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庙风路34号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附件:
1.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荐汇总表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
2020年9月24日
附件1: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职业
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 方 案
(模板)
报送单位(公章):
专业类别: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一、基本情况
学校主要负责人
|
姓名
|
| 职务
|
| 职称
|
|
手机
|
| 邮箱
|
|
标志性成果
|
类别
| 年份
| 项目名称
| 项目
负责人
| 授予部门
| 获批文件
文号
|
国家(省)级优质高职建设单位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
|
|
|
|
|
|
|
|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
|
|
|
|
|
|
|
|
|
|
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双高计划”推荐专业
|
|
|
|
|
|
|
|
|
|
|
省级以上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
|
|
|
|
|
|
|
|
|
|
|
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或订单培养
|
|
|
|
|
|
|
|
|
|
|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开发
|
|
|
|
|
|
|
|
|
|
|
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
|
|
|
|
|
|
|
|
|
|
|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
|
|
|
|
|
|
|
|
|
|
|
教师获国家级奖励
|
|
|
|
|
|
团队(专业)带头人
|
姓名
|
| 出生年月
|
| 职称
|
|
单位
|
| 职务
|
| 研究专长
|
|
手机
|
| 邮箱
|
|
主要
社会兼职
|
|
在项目中拟承担的主要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