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不佩戴口罩、如何佩戴口罩,是关乎全民的健康问题。小小的口罩,一头连着个人健康,一头连着公共健康。
No1.为什么要戴口罩?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口罩是医用外科口罩或者N95或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不包括纸的、棉的、活性炭的。佩戴口罩的意义,广义上讲就是维护好公共健康,狭义来说就是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牢固的守好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最后防线。
NO.2如何佩戴口罩
牢记佩戴口罩口诀:“内外上下要分清,贴合盖住口鼻颌调整压紧金属条,及时定期换口罩”。
下面5种情形会让口罩“失效”:
1. 口罩拉到下巴处,露出口鼻;
2. 没有完全贴合面部:口罩和脸之间留有缝隙;
3. 摘口罩时碰到口罩外侧,手可能会被口罩外侧污染;
4. 口罩戴反了:阻水的外层朝内,戴一会儿口罩湿了,丧失了阻挡作用;
5. 口罩“超期待机循环使用”,使口罩的防护效能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No.3新冠疫情乙类乙管以后,佩戴口罩是否还要“整齐划一”?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戴与不戴口罩成为不少人关心的话题。根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的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明确规定了“应佩戴”“建议佩戴”和“可不佩戴”的情形或场景。
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
2.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期间。
3.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社区、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时。
4.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
5.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
6.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及托幼机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
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 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2.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
3.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时。
4.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且没有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
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
1. 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
2.人员相对固定的室内工作场所和会议室等。
3.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但有明确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
4.对于定期开展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的特定人员,如庆典活动演职人员、仪仗队队员等,在参加大型活动时。
5.进行运动的人员,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时。
6.3岁及以下婴幼儿。
7.学校师生在校期间。
科学佩戴口罩“小行动”,汇聚疫情防控“大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美丽校园,我们共同守护。